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廉政文化

包拯留给后世一份珍贵资料

日期:2022-03-29 08:18 来源:包河区纪委 阅读次数: 字体:【  

北宋清官包拯不仅把他“孝肃”家风留给了子孙,还给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这份资料就包拯一生的奏议。

奏议中国古代一种上行公文文体,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、条议是非的文字统称。

 包拯的奏议集中反映了他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,以及澄清吏治、任用贤良,巩固边防,关心民众疾苦、减轻民赋等一系列政治主张,包拯的奏议非同他人,不仅析事明理,还表现出清正廉明的高风亮节,刚正不阿的凛然正气,这也是后人了解包拯精神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。

包拯去世后的第三年,宋英宗治平二年(1065年),他的门生张田时任庐州(今安徽合肥)知州,在包拯的家中看到包拯奏议的草稿,便从中选取重要171篇,整理作为包拯的正式著述,藏于家庙之中。张田在《奏议集》题词中写道“公薨后三年,田守庐州,尽得公谏草于其嗣子太祝君,因取其大者,列三十门,凡一百七十一篇,为十卷,恭题曰《孝肃包公奏议集》,遂纳诸家庙,庶与其后嗣亡穷也。”文中所说的“太祝君”指的是包拯的小儿子包绶,包拯在开封去世后,包绶随同包夫人董氏回到故乡合肥,当时包绶尚小,皇帝赐予太常寺太祝。张田从包家收集到全部谏草,即奏议草稿并把这些奏议按照其性质列成应诏、致君、选举、择官、正刑、按劾、宽恤、议兵、议边、粮道等三十门,共十卷。

   《孝肃包公奏议集》的版本,自宋迄今历时近千年,经过多次翻刻,盛行不衰。其中主要有宋绍兴二十七年的庐州郡学刊本,宋淳熙元年赵潘老庐州刊本二种版本,明朝有弘治五年合肥县刻本,明嘉靖年、万历年等七种版本、清朝有康熙年、乾隆、同治年等七种版本,解放后又刊印了最少四种版本。据杨国宜教授在《包拯集编年校补》中的统计,包拯现存奏议187篇,十余万字,其中55篇指名道姓的指责了61当朝人物,而这些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和程度各不相同,但都带有普遍性和扩展性,不容忽视。

在杨国宜教授《包拯集编年校补》中,开篇收录了包拯的一首言志诗:“清心为治本,直道是身谋,秀干终成栋,精钢不作钩,仓充鼠雀喜,草尽狐兔愁。史册有遗训,无贻来者羞。”这是包拯留下的唯一一首诗,是他做官时书写在墙壁上的座右铭,他刚正廉洁、济世匡危的志向和为官准则。而最后一篇收录的则是包拯的一则《家训》:“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;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孙。仰珙刊石,竖于堂屋东壁,以诏后世。”可见包拯不仅清廉自律,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孙,并将包家的“孝肃”家风代代相传。 

包拯的这些珍贵奏议记录的问题翔实有据,提出的建议明确可行,真实的反映了宋仁宗时期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等社会现实,是研究宋代政治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史料档案。时至今日阅读这些奏议包拯的拳拳爱民之心跃然纸上,而包拯的为民思想更是光耀后世历久弥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