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廉政文化

史上最严家训

日期:2020-04-22 08:00 阅读次数: 字体:【  

中国是礼仪之邦,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,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。每个家,都有家风家训,俗话说得好:无规矩不成方圆,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,好的家风,家训不仅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希望和策鞭,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。

一代清官包拯,以清廉、刚直著称于世,他生前所立的家训“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赃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,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,不从吾志,非吾子孙。仰珙刊石,竖于堂屋东壁,以诏后世”,这则家训堪称史上最严家训。

公元1062513日,包拯正在枢密院处理军机要事,突然发病,抬回家中,从此卧床不起。包拯感到,自己的生命快要结束了,大儿子包繶已经去世,小儿子包绶只有5岁,还不太懂事,谁来教育他?他将来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?功名利禄对世人的诱惑力太大了,如果丢失道义,贪权好利,就会坠入赃滥的泥潭,变成社会的罪人,也会败坏自己的名声呀!按照规定,自己去世以后,仁宗皇帝会给予“荫补”,小包绶会继续做官。思前想后,他提笔写下家训,告诫包家后代,如果有贪赃枉法的,活着不能进包家门,死后不能葬入包家的坟地。这种惩罚,在当时讲究族姓观念的时候,是相当严厉的惩罚。包公的仕宦后代,也确实严格遵守了这则家训。他的小儿子包绶,“生平清苦守节,廉白是务。”48岁时,病逝在赴任的途中,人们打开他的箱子,除“诰轴著述外,曾无毫发所积为后日计者。”他的妻子文氏,是身为将相50年,名声赫赫的文彦博的小女儿,就是这样一位豪门闺秀,生活作风却是“薄于自奉,于物无所玩”,“赋性寡欲”,以清净自持,生活朴素。夫妻同葬一冢,都是土坑木棺,与普通墓葬,略无二致。长孙包永年为咸平县主簿,“廉勤自守”。死后他的丧事还是两个弟弟合力营办的,也是土坑木棺,墓志就是一块石碑。

包公一生坚持清廉直道,其生前就享有很高的威信,严格要求子孙后代,死后皇帝赐给包拯谥号孝肃。经过包家几代人的身体力行,形成了特有的孝肃家风。

在世俗淡薄的今天,提倡家风,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。家风是融在血脉中的骄傲,是先人从一代又一代的的生活中总结出的家族风气。若每一个人都能维护好自己的家风,借鉴别人他姓的家风,必将发掘好传统文化的精髓。(包河:卢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