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6栋1单元灯亮,平安!”、“14栋2单元双灯齐亮,正常!”每晚7点至9点,志愿者们准时在“守望群”里“报灯情”。这一盏盏准时亮起的“爱心灯”,既是特殊老人的“平安信号”,更是纪检工作人员深入基层、用监督“温度”织密民生守护网的生动实践。
走访问需:把“痛点”变成“清单”。空巢老人独自在家的安全隐患、独居老人的突发救助难题、子女远程照料的焦虑……这些藏在高层住宅“视线盲区”里的民生关切,被观湖网格党总支纪检工作人员记在了心上。今年以来,纪检工作人员牵头联合“两委”成员走访辖区独居、空巢、残疾等特殊老人,在原有台账基础上动态更新完善生活需求、子女等信息,形成一本“活页式”关爱账本。
“子女不在身边,如果发生突发意外,他们也无法立刻赶来”、“我们每天忙于上班和家庭应接不暇,无法做到每天都来看望父母,心里确实牵挂和不安”,走访中,特殊老人和子女向纪检工作人员流露出不同的心声、共同的需求。
联动破题:让“灯光”成为“约定”。带着走访收集的诉求,纪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向观湖网格党总支反馈,推动将“特殊老人安全守护”纳入党组织重点议事日程。党组织联合小区“耆乐为劳”公益社会组织,量身定制“灯光守护计划”,即为高层独居、空巢、残疾老人家中安装特制“平安红灯”,约定每晚7点至9点为“亮灯时段”——灯亮,即代表老人状态正常;未亮,则触发“电话问询+上门查看”的应急响应流程。对独自照料卧床老伴的张阿姨来说,那盏准时亮起的红灯,更是“有人记挂”的温暖:“灯亮着,就知道有人在关心我们,心里不慌了。”
延伸关爱:让“守护”不止于“灯光”。从“被动响应”到“主动作为”,纪检监督的触角始终跟着民生需求走。观湖网格党总支在纪检工作人员的建议下,同步完善“亮灯—响应—回访”闭环机制。同时扩大“守望对象”范围,将更多有需要的群众纳入关爱体系,让“灯光约定”成为基层治理的“温暖符号”。
一盏盏红灯,是特殊群众的“平安灯”,更是纪检工作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“初心灯”。观湖网格纪检工作人员用脚步丈量民情、用监督推动落实,让“灯光之约”照进群众心坎,也让纪检监督在解民忧、暖民心中,真正成为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的“贴心守护”。